蕴含道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蕴含道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呢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蕴含道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八个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及道理

2.十个优秀成语故事写出悟出的道理

3.哲理成语故事

4.我国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5.简短的成语故事及道理

6.带有典故的历史成语故事要有寓意,和道理.越多越好

蕴含道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蕴含道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呢

八个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及道理

       1. 写出4个成语故事及道理和4个寓言故事及道理,急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画蛇添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指鹿为马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直言不讳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孝武帝命刘波坐镇北方。

        刘波身患重病,估计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情况与治国建议讲出来,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疑病乱投医 ·手册名称:寓言故事大全 ·所属著作:中国寓言 ·故事名:疑病乱投医有个人偶感风寒,咳嗽不止,他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就去请医生看病。

        医生看了看他那个无精打采的样子,又摸了摸脉,说他是得了蛊(gu)病,如果不抓紧治疗恐怕会丢命。这个人一听吓坏了,连忙拿出许多金子,求医生一定要治好他的病。

        这个医生给他开了治蛊病的药吃,说是这种药可以攻击他的肾脏和肠胃,又会炙烧他的身体和皮肤,因此,吃这种药必须注意禁美味佳肴,否则药物难以奏效。一个月过去了,这个人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除了咳嗽,还有内热外寒,百病发作。

        加上他一个月的禁食,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疲惫,真的像一个患蛊病的人了。无奈,他又请来另一个医生为他治病。

        这个医生检查了他的各种症状,诊断他患的是内热病,于是又给他寒药吃。这次,他又花去许多金子。

        他吃过医生给他开的寒药,结果弄得他每天早晨呕吐,晚上腹泻,痛苦不堪。休谈禁食美味佳肴,这次连饭都不能吃了。

        他心里非常害怕,这样下去恐怕真的保不住命了。于是,他又反过来改服热药,谁知这样一来,他又出现全身浮肿,到处长痈长疖生疮,搞得他头晕目眩,真个浑身是病,一天到晚叫苦不迭。

        他又拿出钱财,第三次请来一个医生。这个医生见他满身是病,真不知从何医起,结果是越医病越重了。

        后来,邻居的长辈们见他形容憔悴,病症奇特杂乱,于是开导他说:“这都是庸医害人、你胡乱吃药的结果。其实你本没什么大不了的病。

        人的生命,本以元气为主,再辅之以一日三餐正常的饮食。而你呢,天天吃这药喝那药,千百种药毒搅乱了你的体内正常秩序,结果既损害了你的身体,又阻断了饮食的营养供给,所以肯定会百病齐出。

        我看你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安定思想,首先休息好身体,再辞谢医生,放弃药物,恢复营养,多吃你喜爱的食物,这样,你的元气就会慢慢在体内恢复,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自然而然吃东西便觉有滋味了。一天三餐饭,便是最好的药,你不妨照我说的去做,保证有效。”

        这个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按照老人所说的去做了,仅仅只一个月,果然身上的各种病症就消除了,身体又恢复了原样。其实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越疑心自己有这病那病,就越觉得果真有病,结果乱投医、瞎吃药,把个没病的身体搞得到处是病。

        处理问题也是一样,如不从实际出发,仅凭想当然就去东一鎯头西一棒子地瞎来一气,结果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事情越办越糟糕。 3.钱神自白 ·手册名称:寓言故事大全 ·所属著作:中国寓言 ·故事名称:钱神自白 ·来源:网络有一位尊神,脸色殷红,眼睛方正,圆圆的脸上刺了一些符号,站在大道中间,热气冲天却又夹着一些臭味。

        许多人围在他四周叩拜,祈求得十分诚恳恭敬,也有些人站在一旁观望叹息,既不以为然又舍不得离开。 “这是什么神呢?居然如此不可一世?你到底有哪些功绩?”有人发出了疑问。

        神听到后,傲慢地摆开了:“说到我的功绩嘛,可说是恩泽四海,无可 *** 。如果不是我,天。

2. 八字寓言成语,希望能写出那个故事及道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

        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逃走了之外(暂且不管它的逃走方式),其它鱼都没有逃走。

        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3. 寓言故事八字成语大全

        快马加鞭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浑沌开窍井底之蛙东施效颦望洋兴叹庄子抄垂钓庖丁解牛鲁侯养鸟吕梁丈人吴王射猴罔两问影骊龙之珠愚公移山bai扁鹊换心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滥竽充数三人成虎郑人买履目不见睫子罕不受玉鲁人徙越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厉王击鼓刻舟求剑循表涉滩毁钟掩耳伯牙碎琴画蛇添足du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土偶桃梗弓矢相济叶公好龙螳螂捕蝉师旷劝学每变益zhi上杯弓蛇影塞翁失马曲突徙薪鳏鱼上钩一字不提梦中富贵惠子告贫盲人摸dao象画饼充饥神奇猎鹰空中楼阁千万买邻猴子救月按图索骥以上成语(寓言)题目,不知有用吗。

4. 8个字的成语故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驷:古代一车所驾的四匹马,或四马拉的车。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表说出来的话就要算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溃:溃决。被大水冲破堤防;蚁穴:蚂蚁洞。

        千里的长堤,由于有小小的蚁洞而崩溃。比喻小事或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损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险,不经历最难最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回旋的深水;丛:茂密的森林。把鱼赶到深潭中,把鸟赶到树林里,原来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结果使百姓投奔别国。

        现指有时有些人实行闭关主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牛后:牛 *** 。宁可小而洁,,不愿大而臭。

        旧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摆布。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

5. 8个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cn/hycyyy/。

十个优秀成语故事写出悟出的道理

       1,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K?吹健断嗦砭?飞纤担骸扒Ю锫淼闹饕?卣魇牵?吣悦牛?笱劬Γ?阕酉褶?鹄吹木魄?椤保?隳每词椋?庾呷ィ?胧允宰约旱难哿Α?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参考资料:

/chu/yu/cheng1.html

       2,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也成功地演绎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现代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里严重缺水的危机情况下,连长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都在吞口?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参考资料:

/xldd/xldd33.html

       4,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

       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偷扔谑歉嫠呷嗣俏艺?谡饫锿抵勇穑克?睦镆患保?

       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

       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6,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参考资料:

/view/41275.htm

       10,坐井观天

       出处]

       《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说]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成语新编:坐井观天

       文/王蒙

       蛙君幼时,家中有一口浅浅的枯井,他喜欢常常坐进去冥思遐想,高眺远望。及长,蛙君习画,尤喜坐入枯井,或系入水井,身围救生圈,心平气和,徐徐仰望,特坐独视,怡然自得。有时看到枝叶扶疏,有时看到花开花落,有时看到阴云一块,有时看到白云一朵,有时看到明月一轮,有时看到繁星几点……凡春夏秋冬,阴晴寒暑,风雨雷电,蚊蝇蜻蜒,蝙蝠飞鸟,树木花草,天光云色,轮廓虽小而变化无穷,均甚可观。蛙君喜而时习之,揣摩烂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气,因气生力,力发笔从,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画出世矣。

       蛙君画甚为走红,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纽约、苏黎世的绘画拍卖市场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图,卖到250美元。

       这一消息传来,舆论哗然。或曰,250美元算什么,实是对我美术家之污辱。毕加索之画曾卖2500万美元!蛙君售价不过毕老的十万分之一,实是有辱人格国格。或曰,这250元也是看准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计,吊蛙君的胃口,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对蛙君表现,应该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万五、二十五万以至更多,蛙君的画实代表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撞击、融合、火花、变奏、误区、怪圈……云云。

       一好事记者对蛙君进行追踪采访。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观天作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记者。记者写了报道,舆论再次哗然。或曰,某方面之所以出250元,无非是妄图把吾们的艺术家全部干净彻底地赶到井里去。或曰,吾早就说过蛙某的画没有前途,怎么样?勿谓言不预也。或曰,坐井观天,其实连二百五的画也是画不出来的。记者报道,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克里空”,实违背了新闻道德与新闻纪律,必须严办,不可纵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观天,偏住一隅,实是对于艺术事业的挑战,而他的挑战居然成功了,惊世骇俗,不能掉以轻心。或曰,蛙某,虽然不才,却亦不应全盘否定。坐井而画,误入歧途,能坐视不管不问不援不救乎?!

       于是制定了救助蛙君系统工程计划。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与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诸画之微渺,拉上他参与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冷餐会纪念会发奖会校友会联欢会追悼会大宴会小宴会舞会今晚我们相识会……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缤纷诱惑梯突。蛙君如饥似渴如醉如痴如醍醐灌顶,暂停做画,不谈二百五的艺术。而是徜徉宇宙,遨游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乐。人皆谓蛙君好戏,还在后头呢。

       坐井观天新启示

       文/刘先明“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但是我认为这则故事在强调现在人们应该开阔思维、眼界放开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值得关注的因素和信息,当我们再对这则成语故事分析后,会有更深刻和实际的启示。

       就这个故事来分析,焦点在于青蛙该不该跳出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要“跳出来”呢?就为了看看天有多大吗?

       青蛙跳出来看看的目的不该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无边无际的天底下,肯定还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现在所在的井还要好的井;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会有哪一天会没水、要有危机感;应该在跳出来后,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况下,在确保能维持自己生命时间情况下的活动距离范围里、再去寻找有没有比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进一步去发现并栖身于水源比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质也更适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决定是否马上跳出来的时候,它也要考虑跳跃能力、环境条件等问题,如果井中的环境和它的跳跃能力都不可能让它跳跃出来,它没必要现在马上跳,否则跳的越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要等到井里水多、能够跳出来的时候跳,如果能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可以边锻炼边试跳,否则那只会是无味的浪费和消耗。青蛙跳出来后,如果没找到比这口井适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它应该在欣赏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后,再回到这口井里去、维持它的生命、繁衍后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个动物都是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功能并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发挥作用的,每个动物要在生物链中发挥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备本动物群种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应该是繁衍生命的、成为自然界生物链中不可断的一个链,那么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没有水的,而井是较能积蓄、保存水,是比较适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对于青蛙来讲,它要关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满水的湖泊或水井,只有有了这样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才能生存、实现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现在,青蛙选择和占据了一个比陆地、沙漠等环境里水源相对多的环境里生存,不乏是一个暂时的明智选择。

       这个故事自然也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哲理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道理: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道理: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道理:告诉我们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道理: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或者说总是运动的.

我国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哲理成语故事

        大家曾经学习过哪些比较比较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呢?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哲理成语故事一

        成语: 抛砖引玉

        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

        解释: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成语故事:

        唐朝有个叫赵嘏的人,写得一手好诗,就连著名诗人杜牧也十分赞赏。当时有个叫常建的诗人,也很欣赏赵嘏的才能。一天,常建听说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览,便先到了寺里,在墙上写了两句诗,希望能引出赵嘏的诗来。果然,赵嘏看到墙上的诗句后,觉得很好,便顺手续了两句,使它成为一首完整的诗。人们称常建这种办法为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先发表粗浅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高见。

哲理成语故事二

        成语: 鹏程万里

        拼音: p?ng ch?ng w?n lǐ

        解释: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成语故事: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哲理成语故事三

        成语: 蓬生麻中

        拼音: p?ng shēng m? zhōng

        解释: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

        成语故事:

        ?蓬生麻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人生活在好人中,也能成为好人。比喻良好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汉武帝第五个儿子刘胥,被封为广陵王。他年轻时力大无比,能把沉重的铜鼎扛起来,甚至可以徒手与棕熊和野猪搏斗。但他生性粗鲁,只爱吃喝玩乐,不会约束自已,所以并不讨武帝的喜欢。

        公元前87年,武帝去世,传位给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史称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刘胥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野心倒不小,见昭帝年少无子,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梦,刘胥请来一个女巫,叫她诅咒昭帝早死。那女巫装神弄鬼,说是武帝的阴魂附到了她的身土,传话要让广陵王做皇帝。刘胥听了很满意,赏赐给她许多钱财,又叮嘱她继续祝祷。

        巧的是昭帝寿命不长,只活了二十一岁就死了,刘胥以为是女巫的诅咒起了作用,高兴地等待着由他继位。不料霍光等大臣商议下来,决定迎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非常恼怒,又命女巫诅咒刘贺早死。

        其实不用女巫诅咒,刘贺也很快被废。原来他一听说朝中大臣要迎他为帝,就滥用权力,强抢民女,并不顾还在国丧期间,不守礼制,整天玩乐。于是霍光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驱逐出宫。这样,他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废去。

        刘胥以为,这回总可以轮到他当皇帝了。不料,霍光等又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于是,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死,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以武力夺取皇位。后来事败,宣帝考虑到刘胥是骨肉至亲,免去他的罪;刘延寿得知要被处死,畏罪自杀。

        不久,刘胥的儿子刘宝犯了罪,被剥夺爵位,回到刘胥处。他不思悔改,又在广陵干出许多伤风败俗的事,以致被处死刑。刘胥因纵容劣子,也被剥夺封地。

        刘胥接连遭到打击,更加恼怒,又一次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后来终于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惊恐万状,将女巫及知情宫女二十余人全部毒死。

        刘胥灭口的消息传开后,朝廷公卿大臣都要求皇帝诛杀刘胥,宣帝特地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刘胥无法抵赖,被迫说道:?事实是有的,但时间久了,请容我回府仔细回忆,再一一交代。?

        刘胥自知罪行严重,难逃制裁,所以回到王府后,索性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并命宠姬来献歌舞陪饮。直闹到黎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上吊自杀。

简短的成语故事及道理

       成语故事中的哲学

       1、一枕黄粱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

       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席。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近看,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按图索骥

       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由于他没有实际知识和经验,又死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找了好些时侯也没有找到一匹好马,而且还闹出了一个笑话。《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按照这条要求去找马,在道旁见到一只癞哈蟆,就用纸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额头和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伯乐一听,本来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愚笨,就笑着

       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就是爱跳,你是驾驭不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结果弄出了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6、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鲁国邹(今三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

       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切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7、讳疾忌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郑(今 河北任丘)人。他反对巫术治病,曾学医

       于长桑君,擅长各种医术,遍游各地行医,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正因秦越人的医术高明,又肯热心帮大家治病,所以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尊称他为扁鹊大夫。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闲呆了一会儿,便对桓侯说:“君王您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表浅部位,如果不赶快医治,病情会加重的。”蔡桓侯笑着说:“我那有什么病哟!”扁鹊转身出去了,桓侯又对左右地人讥讽地说:“医之好不病以为功。”意思是说:这些医生总是医治没有病的人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惊恐的说:“君王你的病已 经进入肌肉血脉里,如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更重。”蔡桓侯很不高

       兴,仍然以为自己没病,根本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蔡桓侯,说他的病已进入肠胃里,再

       不医治就来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望,扭头就往回走。蔡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这是什么缘故。

       扁鹊对来人说:“病要是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炙或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 再也没有办法治疗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请扁鹊,但扁 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侯不几天就死掉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蔡桓候讳疾忌医,就非常生动表明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认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决矛盾。

       8、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

       时,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采取容

       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

       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和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9、因地制宜

       楚国的大大伍奢的儿子伍员,在楚平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阊的重用。有一次,吴王同伍员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阖阊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员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远近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发展农业生产,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听了伍员的话,非常高兴,他对伍员说, 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

       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贼先擒王

       在安禄山叛乱前的天宝年间,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入

       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战事虽然发生在边关,然而却牵动着远在千

       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连写下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出前塞》诗。其中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诗的大意是说,出征的战士啊!弓要选用力量大的强弓,箭要用锋利的长箭。要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首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11、不以一眚掩大德

       公元前628冬天,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死了,晋襄公继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晋国大丧之机,出兵去远征晋国的盟友郑国。老臣蹇叔听说后,就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去偷袭很远的国家,这样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行军路程这么长。这能瞒得过谁啊!偷袭不成,白白地兴师动众,就会毫无所得。”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便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做主将,带领军队从京都的东门悄悄地出发了。蹇叔流着眼泪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眼看大军出发,可不能看到他们回来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袭郑国的秦军来到滑国境内,就被郑国的国君郑穆公知道了。孟明无可奈何地只得停止前进,消灭了滑国,准备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国。没料到,秦军一到淆山就遭到晋军的伏击,被打得大败,孟母、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被晋军活捉。晋襄公的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在她的要求下,晋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国的三员败将。

       当孟明等人回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穿上丧服,在城外迎接他们。他对着回来将士们流着眼泪说:“我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害得你们打了败战,受了侮辱,这都是应当由我来负责的。”他没有把孟明革职,并且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说,这是我的过失,你有什么罪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点小小过失,就抹杀他们过去建立的大功绩。

带有典故的历史成语故事要有寓意,和道理.越多越好

        成语 故事 是我过的 文化 精华,从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道理和人生建议,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简短的成语故事及道理。

        简短的成语故事及道理1: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古时,七尺为一仞,?篑?就是装土的筐子。

        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连土带石,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积,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可惜,建山的人没能坚持到底,只差最后一筐没有加上去,因此,这座九仞高的山,就没有建成。

        道理: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

        历代许多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这句话,如?功勤一篑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惧烦?等。

       简短的成语故事及道理2: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坐在路边哭得很伤心,便问他为何如此伤心。 那人说:?因为我犯过三个错误,想起来就伤心。年轻时忙着做学问,没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们照顾我。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够尽心尽力,妨碍了我的升职。从小对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愿亲近我,现在年纪大了觉得孤单。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我想好好弥补这一切,可是岁月已经过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来了,我年龄也大了。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伤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

        道理: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多表示珍惜眼前的事物。

        简短的成语故事及道理3:牝牡骊黄

        在伯乐垂暮之年,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伯乐说:?你已年长,在你的后人中有能继承你的相马术的吗?伯乐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其特征很明显,从外表、筋骨就能观察得出来。

        而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其特征就很难捉摸,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从你眼前一闪而过,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著它奔跑的足蹄印。我的儿子都才能不高,只能鉴别好马,而不能相千里马。

        不过,同我一起挑菜、担柴的人当中,有一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于是九方皋起身到各处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他回京城 报告 说:?我在沙丘那个地方为大王找到了一匹千里马。? 秦穆公问他是怎样的马,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牝而黄?(母的黄马)。?于是派人去买。买回来一看,却是一匹?牡而骊?(公的黑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问明原委,不禁大大赞叹:?想不到他果真有如此高超的相马技术,实在罕见。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九方皋所相之马远远超过了千里马。?可见,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马的风骨品性、内在精神,那些外表他已不去留心,这正是他善于相马的证明。等到有人将那匹马从沙丘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果然名不虚传,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马。

        道理:人们把只注意表面、拘于外形而忽视实质,叫?牝牡骊黄?。暗指人们应该不靠表明来判断任何事物。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今天关于“蕴含道理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