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厉兵秣马的秣怎么读音

2.厉兵秣马的拼音

3.厉兵秣马的成语故事

4.厉兵秣马的成语

成语厉兵秣马什么意思怎么读_成语厉兵秣马出自

厉兵秣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ì bīng mò mǎ”。厉兵秣马是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的记载。兵秣即指军队备战,马指备战所需饲养的马匹。这个成语形容军队备战,整装待发的状态。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厉兵秣马的含义和引申义。

厉兵秣马主要指战争即将爆发时,军队必须全力备战,士兵要训练有素,武器要装备齐全,马匹要喂养健康,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事。这种情况下的军队通常是高度紧张、高度戒备的,以确保能立即投入战斗。厉兵秣马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做事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不留丝毫遗憾。

厉兵秣马这个成语也有引申义。这个成语除了用来形容军队备战外,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厉兵秣马来形容做好项目准备工作,包括了解项目要求,制定详细的,准备充足的和时间,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厉兵秣马还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学习和考试备考,要做到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只有做足了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另外,厉兵秣马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一个人只有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厉兵秣马的状态,才能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厉兵秣马也提醒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懈怠,要保持一颗坚定的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厉兵秣马是一个形容军队备战,整装待发的成语。它形象地描述了军队做好准备,以应对战争的状态。这个成语也被引申到其他方面,形容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个人发展中,保持厉兵秣马的状态,是迎接挑战和困难的关键。通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厉兵秣马的秣怎么读音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我整理的厉兵秣马成语,欢迎阅览。

厉兵秣马成语1

成语:厉兵秣马

拼音:lì bīng m mǎ

简拼:lbmm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示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以伺中国之变。 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近义词: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反义词:高枕无忧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英文:get ready for fight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厉兵秣马 成语接龙

顺接:马七马八 马上功成 马上墙头 马上得之 马上房子 马上看花 马不停蹄 马不解鞍

顺接:北叟失马 弊车羸马 弊车驽马 敝车羸马 避世金马 伯乐相马 才高倚马 持戈试马

逆接:变本加厉 晨兢夕厉 发奋蹈厉 发愤自厉 发扬踔厉 发扬蹈厉 奋发踔厉 奋发蹈厉

逆接:厉世摩钝 厉世磨钝 厉兵秣马 厉兵粟马 厉志贞亮 厉浊激贪 厉精为治 厉精图治

厉兵秣马成语2

成语:厉兵秣马

释义

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

用法

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作“秣马厉兵”。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故事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此次远征徒经晋国,到时,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我军必将全军覆没。”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不动声色,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暂时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很抱歉怠慢了你们,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慌忙择路而逃。孟明得到消息,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便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果然中了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

厉兵秣马成语3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意思:比喻作好了战斗准备。厉:磨;秣:喂马料。

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在危急之中,请大夫烛之武到秦军营中,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牺牲郑国,便宜晋国,而削弱了自己。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撤回秦军,还派了杞子、逄(pang)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

两年后,帮助郑国守城的杞子送密信给秦穆公说:“郑国派我‘掌其北门之管’,您要是秘密派兵来,我作内应,郑国马上就成咱们的了……”所谓“掌其北门之管”,就是负责管着一国的大门。当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不赞成。但穆公还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军队,去偷袭郑国。当时郑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河南省)。秦军经过洛阳,向东进发。洛阳是周朝的京城,即当时“天子”的所在地。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京城,到了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离郑国已经不远了。

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在滑国遇见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料到是怎么回事了,急中生智,拿出四张熟牛皮,加上十二头牛,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说道:“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穆公得到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见他们个个都已扎束停当,“厉兵秣马”,只等动手了。穆公就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杞子等知道阴谋败露,无法立足,慌忙逃走。秦将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准备,不可能偷袭了,也就停止东进,黯然回国。

厉兵秣马成语4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当上霸主,不择手段。为了摸清郑国的虚实,派秦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不久,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穆公暗中发兵来偷袭郑国,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秦国老臣蹇叔极力劝阻,认为秦郑二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晋国,如果走漏了风声或遇到晋军的袭击,就非常危险。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坚持发兵。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贩牛的商人。这个商人叫弦高,是郑国人。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非常着急。他灵机一动,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送给秦军作犒劳品。弦高见到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又说了那样的话,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肯定作好了准备,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改为攻打滑国去了。

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作好了战斗的准备。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

后来,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厉兵秣马”也作“秣马厉兵”。

厉兵秣马成语5

注音lì bīng mò m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典故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近义词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反义词高枕无忧

其它使用

◎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军正厉兵秣马,杀向国统区,指日挥戈南下,解放大西南。

厉兵秣马的拼音

厉兵秣马的拼音是[lì bīng mò mǎ],厉兵秣马中的“秣”指的是喂牲口。 扩展资料

 厉兵秣马的成语含义

 厉兵秣马的含义指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厉兵秣马的来历

 厉兵秣马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的两句就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另外这个成语在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也有被提及,在第五十八回:“搜阅车乘,补益士卒,秣马厉兵,修阵固列,鸡鸣饱食,决一死战,何畏乎楚?”

厉兵秣马的成语故事

厉兵秣马的拼音:

Lì,bīng,mò,mǎ。

知识拓展:

1、定义:

厉兵秣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非常重视武备和军马。

2、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不秣以骏,不厉其阵,不练以能,不试其武,管仲之器也不可以谓之器矣。厉以时习,则不忘;饱食而遨游,则不俗;安而不忘危,则可以为国家。厉兵秣马,则可以劫数而美服;大国无亡秦,无非厉兵秣马之故也。”

3、历史渊源:

厉兵秣马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被称为“诸子百家”中的儒学经典之一,许多古代人物都曾引用过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厉兵秣马被运用为极为重要的战略方针,许多将领、政治家都按照这个原则来治军治国。

4、战争策略:

厉兵秣马作为一种战略方针,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要加强军队装备、加强士兵训练、提高作战技能,以此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在许多历史中,厉兵秣马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

5、军事管理:

厉兵秣马不仅仅是一种战略方针,还是一种军事管理方法。在古代中国,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军队管理至关重要。厉兵秣马的实践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军事管理体系,包括军队组织建设、训练管理、装备更新等等。

6、走向和平:

厉兵秣马没有只限于战争时期的应用,它还可以在和平时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把厉兵秣马的思想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等。厉兵秣马所倡导的是不断地加强自身实力,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厉兵秣马的成语

厉兵秣马

注音lì bīng mò mǎ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准备战斗。

近义词严阵以待 盛食厉兵

反义词解甲归田 高枕无忧

年代古代

例句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以伺中国之变。

厉兵秣马的故事

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厉兵秣马lì bīng mò mǎ

厉兵秣马的中文解释

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示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准备战斗